2013年6月10日 星期一

蒼穹

通往究竟意義的宇宙上坡
老樹舞動著眼睛
蒼穹看不透
一葉葉飄落

( 民81年7月6日 / 8月7日作,民102年5月18日定稿 )

後語 ( Nov. 17, 2019 ):

自我感與永恆感是人類心靈的錯覺,這兩種錯覺是一體兩面的,也可合稱為自我永恆感。人類雖然有時能自覺到這種錯覺,卻也無法擺脫,因為這是造物者為「智人」內建的意識程式。但也正因為這種根深柢固的錯覺,人會不斷奮鬥求生,社會因此得以維持運作,人類文明也因此不斷發展與演化。不過,如果人工智慧機器人也有了自我感與永恆感,「他們」就會產生自我膨脹、進取心 ( 侵略性 ) 和主宰慾,到時候很可能由「人機共存」演變為「人機對立」,這是人類在發展出能夠進入平行世界 / 平行宇宙的量子物理學科技之前的一大考驗。

造物者也就是「造物理定律者」,這是暫時的假設,也是不得不為的假設。上個世紀初期,愛因斯坦提出了質能互換的公式:E = mc² ,其實這個公式所代表的定律在上百億年前就已經存在,恆星的發光發熱就是按照這個公式運作著,那時人類和地球都尚未存在,我們只能暫時假設有「造物理定律者」制定了質能互換的定律,並且將此定律有如程式般安裝到這個宇宙裡。

愛迪生與愛因斯坦是完全不同類型的人物,愛迪生專門發明創新的東西,愛因斯坦則專門發現陳舊的奧秘,但愛氏所發現的是上百億年前造物者的秘密。大科學家牛頓也只是發現者,而不是發明家,牛頓知道他所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和運動三大定律其實在尚無人類的太古時代就已經存在了,因此牛頓十分謙卑,對造物、造定律的上帝更加虔敬,對於自己在物理學上的成就,他謙稱自己只不過是在大海邊撿到了一顆比較光滑的卵石和一枚比較漂亮的貝殼。

偉大的發現者愛因斯坦雖然感覺到上帝的存在,但他並不信仰任何宗教的上帝,他既不是猶太教徒,也不是基督教 / 天主教徒。愛因斯坦不接受人格化的上帝,他認為不應以人類的人格、心理與形象去擬想上帝,那是人類的一廂情願。愛因斯坦所念茲在茲的是人道主義,中年起致力於世界和平,晚年更奉行素食主義,實現了他年輕時就想摒除肉食的願望。

最令愛因斯坦醉心的是宇宙間那種神秘的和諧,他認為對奧秘之美的驚奇與狂喜以及由此衍生而來的謙卑就是宗教情感,愛氏本身就是十足具有宗教情感的非教徒。愛因斯坦心目中的宗教並非一般體制化、組織化、儀式化、教義化的人為宗教,而是一種純理性與純靈性。

奇景

雲堆裂開
巨大的神經元細胞
纖維絲絲連接
大地與天界之間
圓月是細胞核

( 民81年7月16日作,民102年5月26日定稿 )